世家王氏:气节第一,顶住诱惑拒绝亲事-一波说
“山限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曾作江南步从事,秋来还复忆鲈鱼。”唐代羊士谔的这首诗中提到两大世家,其中之一就是琅玡王家。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正是出自这个家族因祸得夫。
作为魏晋时代立于社会顶端的真正的大世家,绝不是一两个名人就能撑起来的。
那么,这个家族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何能够培养出这么多后世之材呢?我们从王羲之的家庭教育上就能窥见一斑。
一千多年前的因材施教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
王羲之出生时,正值五胡乱华、晋人南渡之际。父亲王旷主导南渡事宜,政务缠身,王羲之由母亲诸葛氏一手培养长大。
王氏家族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文人骚客和天人才物,与他们所尊崇的“因材施教”有极大关系。
在王家,从小对读书礼乐感兴趣的,会请专门的老师来启蒙辅导;对骑射武艺感兴趣的,就请专门的师傅来教他们一些入门的知识大英雄郑成功。
王羲之幼时,母亲发现他对字感兴趣,便试着在湿沙上教他用细木棒写字,没想到王羲之专心致志的学了起来。不久,居然写得有模有样。
诸葛氏奇之,请来当时族中公认字写得最好的小叔子王廙(当时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当他的启蒙老师。
过了一段时间,王廙认为王羲之极有天赋,于是给他请了一位更厉害的老师卫夫人。从此暗夜清音,王羲之的书法水平一日千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蔡依珊,其实不少人在年幼时拥有天赋,却因为没有人重视,最后泯然于众人。
对王羲之来说,母亲就是发现他才能最早的伯乐,过了入门阶段后,又帮他请来名师,让他在视野和技艺上得到拓展寄居大侠,为最后成为“书圣”打下坚实的基础。
反观今天很多孩子的学习,并非是因为孩子对这个项目有兴趣,而是父母的兴趣王瑶洁,或者说,三省吾身父母的功利,以至于到最后,孩子学下去反抗情绪越来越大,甚至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
真名士,有傲骨
王羲之未成年时,父亲在战场为国捐躯,之后,这一脉在王家的地位逐渐趋弱汤伯利。母亲诸葛氏教导他潜心修习书法,切勿参与政治芹沢つむぎ,要做一个真正的名士。
书法技艺的提升,使得王羲之对名家墨迹的最求更加迫切。但大名家的作品多在皇亲国戚家中珍藏,王羲之又不愿去登门索取霍晓红,免得落下结识权贵、有所企图的话柄,因此一直郁郁寡欢。
有一天,太傅郗鉴的使者来王家为太傅的女儿选婿,要求全族的适婚男子都要出席,母亲让羲之也一定要去响箭特种部队。
王羲之知道太傅家中有大量的书法藏品,如果成为他的女婿,自己的书法水平就可能得到一个大的飞跃。
尽管如此,王羲之还是认为为了这些身外之物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背离了自己崇尚的真名士的准则和气节。
于是,当天使者看到的情形是,一群华冠艳服、持卷诵读的年轻人旁边,有一位着旧袍且上衣敞开,在案前旁若无人从容而食的男子。
使者好奇的问他,是何人,出自何房。王羲之回答说,在下王羲之,不过本人无意与贵人联姻,所以来此,只为慈命难违,出自何房,就不必说了。
几天后,消息传来,郗太傅选中了王羲之做他的乘龙快婿。
王羲之欲推之。母亲劝他,郗太傅若是趋炎附势之人,女婿一定会选正炙手可热的大伯王导的儿子;更何况郗太傅一向正直门派养成日志,忠于皇室,可以结为姻亲。
母亲还说,眼下你堂兄王敦拥兵自重坚韧不拔造句,与皇室日渐对立,如果你选择这门婚事,就意味着将完全脱离家族的庇护,恐怕将来有风险。
王羲之这才同意。他说,我读的是圣贤之书,不能做乱臣贼子。虽然与郗家结亲有风险,但只要他是忠于皇上的,我就不怕。
气节,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出自于骨子里的骄傲。
王家作为一个世族大家,给家族子弟带来的是充分的自信与卓尔不凡的气度,王羲之始终保持着自己精神上的高贵。
在当今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气节”二字显得弥足珍贵。
但不容回避的是,如何培养孩子不卑不亢的品格?教孩子们顶住诱惑、面对利益时如何才以平常心淡然处之?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是许多为人父母者要深思的问题。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一波精选】更多精彩文章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