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RCR特刊客座编辑梁赛老师-RCR期刊
专家简介
梁赛,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在清华大学获得本科和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校区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选第13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系统分析与决策支持惟妙惟肖造句,包括识别社会经济系统中影响环境压力的重要主体、分析社会经济系统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影响、以及相关领域的基础数据库建设外星战将。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黄河颂教案,其中SCI/SSCI收录论文58篇;全部论文被引用1300余次;2篇论文被ESI数据库收录为“高被引论文”。
question1
小R:梁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的这期特刊顺利出版。这期特刊的主题是“Resource footprints of humanity”,能否向我们介绍下这个主题的特别之处吗?
answer
梁老师:
这个主题是“人类的资源足迹”。狭义的足迹概念是指对产品或者服务的最终消费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环境压力。广义的足迹概念是指从多个视角去看某一项活动所导致的环境压力,例如,生产活动直接导致的环境压力阮国琴,最终消费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环境压力,末端生产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环境压力,以及初始投入所导致的下游的间接环境压力。这期特刊的主题是基于广义的足迹概念,鼓励投稿者从多个视角去分析人类的资源足鬼道御灵迹。陈凯师
question2
小R:谢谢梁老师的讲解岩土英才网,让我们对资源足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本期特刊都包含哪些内容?对于中国的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政策决定是否有什么促进作用呢?
answer
梁老师:
本期特刊最后收录了12篇文章,这些文章分别从三个尺度对人类的资源足迹开展了研究:企业/产品尺度、行业尺度、区域尺度。这些文章的研究结论为三个尺度上资源保护方面的政策决策提供了部分科学依据。但是婚久情深,仅仅这期特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从更多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去分析人类的资源足迹,为全球资源保护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巴达克之章。
question3
小R:老师您的课题组目前在资源足迹方面的研究有哪些侧重?是否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能否介绍一下常用的模型和方法?
answer
梁老师:
我的课题组目前在资源足迹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如下内容:从初始投入者、初始生产者、中间生产者、末端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等多个视角挖掘产业链各个节上导致资源环境压力的关键要素重生之寒锦,为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决策指出着力点。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宏观经济学、环境科学、复杂网络科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常用的模型和方法包括宏观经济学的投入产出模型、环境科学的资源使用与污染排放核算、复杂网络科学的中间中心度概念、系统科学的分解分析和结构路径分析等。
question4
小R:感谢老师的解答,那么请问您对资源足迹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什么看法宅门恩怨?
answer
梁老师:
根据我个人对该领域的了解,我觉得资源足迹这一领域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有两个:
(1)从资源开采向环境影响深入。资源开采表征了人类的资源使用量,但是没有将资源存量考虑进来,不考虑存量就很难量化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在后续研究中,依据资源开采量和资源存量来分析资源稀缺性问题以及资源稀缺性足迹,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向。
(2)向空间精细化方向发展。现在的资源足迹研究大都将区域视为一个整体,未对区域进行精细化划分(例如划分成10公里*10公里的空间网格),这就很难完全支持空间精细化、空间针对性的环境政策决策。将区域的资源开采、资源使用、资源存量细分到空间网格上,将有助于这方面的后续研究和政策决策。
question5
小R:对于想要在这方面深造的学生,您有哪些建议?
answer
梁老师:我的个人建议有如下几点
(1)坚持进行系统深入地阅读,了解当前资源足迹分析方面的最新进展、资源足迹分析领域的演变历史、该领域所关注科学问题的变迁过程。
(2)至少学会一项自己感兴趣并能熟练掌握运用的方法/技术,或者称其为自己的“独门绝技”。
(3)多动手进行科研实践。多参与科研实践(包括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实地调研等),在实践中摸索问题,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四副两高,并争取形成科研成果(例如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4)多进行学术交流。多参与学术会议、研讨会,将自己的实践成果与同行进行分享讨论,既可以提高自己成果的质量,也可能与其他同行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和合作机会吴文献事件。
question6
小R:老师现在是否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您对他们有怎样的要求呢?
answer
梁老师:我今年可以招收一名硕士生,明年开始每年可以招收两名博士生和一名硕士生。
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有两点:一是踏踏实实做事情的态度;二是对环境经济系统分析领域的热爱。
question7
小R:最后请教您一个问题白痴也做攻。写论文是科研的必经之路,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吗?
answer
梁老师:写论文的习惯因人而异佛门小僵尸,我有两点个人建议供大家参考:
(1)多写。写论文也是一个磨练的过程,在摸索清楚写论文规律之前,要多撰写,多磨练自己的逻辑思路和行文语言。就像小孩学说话,多说才能学会得快古玩迷局。在写论文方面,多写才能尽快进入状态,才能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2)多改。在学生阶段,不要太奢望自己写的论文修改一遍就能投稿。很多时候,学生阶段撰写的论文都是自己科研生涯中最初的几篇论文,一般要经过自己和导师的多次反复修改才能投稿,投稿之后可能还要经历几轮的评审修改才能最终发表。所以,不要担心修改会浪费时间,很多时候“磨刀不误砍柴工”。
论文指导
本期编辑
关雨琦,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交叉专业。
icRS2018会议 大幕将启
长按二维码 抢先参会
www.icrsconf.com
2018.6.27--2018.6.29 北京
更多优秀论文
尽在RCR
Resources 丨 Conservation 丨 Recycling
欢迎加入公众号编辑团队,简历请投至邮箱:
rcr-office@umich.edu
谈笑有鸿儒:请留言!
都说点赞会变美榆四脉绵蚜!三星双卡不信你试试